|
|
|
|
电子标签安全性的考验 |
文章来源:计算机世界 |
2005/9/17 17:47:46 |
随着应用扩展,未来遍布全球各地的RFID系统安全可能会象现在的网络安全难题一样考验人们的智慧。
原理与应用
现在,信用卡、电话卡、金融IC卡等一大批数位识别卡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应用让各种交易变得更便利快捷。但这些识别卡大部分采用磁条刷卡或IC晶片,与读卡机作接触式连接来读取数据信息。长期使用下容易因磨损而造成资料判别错误,且接触式识别卡有特定接触点,卡片有方向性,在操作便利性上有待改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接触式识别系统缺点进行改良,逐渐兴起了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并逐渐走向成熟。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讯,以达到识别与交换数据的目的。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阅读器用于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天线则起到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作用。有些RFID系统还可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该系统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由于每个电子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和仿造),读写器具有不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数据部分可用一些加密算法实现安全管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可设置相互安全认证过程。所以RFID技术在防伪等应用上获得快速发展,取得一定突破。
首先是证件防伪。目前国际上在护照防伪、电子钱包等方面已可以在标准护照封面或证件内嵌入RFID标签,其芯片同时提供安全功能并支持硬件加密,确保安全性。国内在此领域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应用,第二代身份证正在就此进行推广应用。
其次是包装防伪。美国生产麻醉药的厂家宣布将在药瓶上采用RFID,实现对药品从生产到药剂厂进行全程的电子监控,打击日益增长的药品造假现象,管理控制类药品流通。我国政府也已经开始在国内射频识别领域厂商的帮助下,尝试利用RFID技术实现对药品、食品、危险品等物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实施管理。
除可在众多行业应用防伪功能外,RFID标签还具有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个识别对象等特点,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国外,射频标签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物流等众多领域。其特有的高准确率和快捷性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效率。
技术对比
在识别领域,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条形码(亦称一维条形码),其技术相对成熟,在全世界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条形码作为计算机数据采集手段,以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商品流通、自动控制、以及档案管理等各种领域,也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一种数据识别方式。
但是由于传统条形码是一维的,它在垂直方向上不带任何信息,信息密度低,而且容易因为磨损或皱折而被拒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条码的应用范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