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磁卡介绍:
英语名称:magnetic card
一种卡片状的磁性记录介质,与各种读卡器配合作用。磁卡是利用磁性载体记录了一些信息,用来标识身份或其它用途的卡片。视使用基材的不同,磁卡可分为PET卡、PVC卡和纸卡三种;视磁层构造的不同,又可分为磁条卡和全涂磁卡两种。
它由高强度、耐高温的塑料或纸质涂覆塑料制成,能防潮、耐磨且有一定的柔韧性,携带方便、使用较为稳定可靠。通常,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磁条,具有 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
刚生产出来的磁卡上面的磁性微粒是不显磁性的,这样的磁卡就象一张白纸,人们需要在磁卡里输入一些信息才能使用。那么信息是怎样被记录的呢?这就需要纪录磁头的帮助。纪录磁头是一种一旦通上电流,就可以产生与电流成比例的磁场的装置。人们通过控制设备让磁卡穿过纪录磁头,磁卡上的磁性微粒就被磁化。如果信号电流是变化的,这种电流就可以表达某种信息,磁卡上的磁性体便随着电流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被磁化。磁卡被磁化之后,卡片上就留下和电流变化规律相同的磁性,此时的磁卡也就纪录下了电流送来的信息,从而有了它自己的身份。人们根据事先设置好的规则,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磁卡上包含了什么信息。
磁卡的结构主要由塑料卡片和贴在其上的磁条组成,磁条上有三条存储信息的磁道,ISO对此有明确的规范,从卡的尺寸,物理特性,凸印字符等到磁条的尺寸,位置,读写性能以及各磁道的数据格式等。
磁道1的标准记录密度为8.3bpmm(210bpi)±5%,每个字符的长度为7个比特(包括校验位),注意,bpmm为位/毫米,bpi为位/英寸。磁道1信息最大长度为79个字母数字字符。国际标准ISO7813:1987规定第一磁道有两种结构,其中结构A留给发卡者规定,结构B如下:
磁道1:PAN主账号,NM姓名,ED卡失效日期,ID交换指示符,SC服务代码;
其中PAN最多19个数字,NM为2~26个字符,SC由两个数字组成。
磁道2的记录密度比磁道1低的多为3bpmm(75bpi)±3%,每个字符长度为5个比特(含校验位),其信息最大长度为40个数字字符。
磁道2:比磁道1少姓名字段;
磁道3的记录密度为8.3bpmm(210bpi)±8%,每个字符的长度与第二磁道一样为5个比特(含校验位),其信息最大长度为107个数字字符。磁道3的信息有两种标准格式,请参阅ISO4909。
磁道3:主账号,货币类型,授权金额,密码输入次数,交易日期等;
磁道1、2不可更改,磁道3克读写。
磁卡的优点:成本低;
磁卡的缺点:
信息容量小;
安全性和保密性差:磁条容易读出和伪造
应用方式单一、受限制:磁卡需要强大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央数据库等,其应用方式是集中式的,不适合脱机处理。
与磁卡有关的国际标准: ISO 7810:1987,定义了识别卡的物理特性;
ISO7811/1:1985,描述了识别卡的凸印技术;
ISO7811/2:1985,描述识别卡的磁条特性;
ISO7811/3:1985,描述ID-1卡上凸印字符的位置;
ISO7811/4:1985,描述磁卡第一磁道和第二磁道的位置;
ISO7811/5:1985,描述磁卡上第三磁道的位置;
ISO7812:1987,描述发卡者标识编号体系与注册程序,包括PAN(主账号)的格式等内容;
ISO7813:1987,描述作为金融交易卡的磁卡的第一磁道和第二磁道的格式及内容;
ISO4909:1987,描述磁条第三磁道的格式及内容;
ISO7580:1987和ISO8583:1987,描述了银行卡交换信息规范,即定义了金融交易的内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