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垃圾前先刷卡 深圳垃圾分类“烦民工程”求支持
扔垃圾得跑楼下,投垃圾前先刷IC卡
羊城晚报讯 记者全良波摄影报道:扔垃圾都要实行实名制,深圳滨河新村居民不仅没有反对,参与率更高达75%。4日深圳市城管局组织百名市民参观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小区。记者获悉,深圳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仍在摸索过程中,各示范小区推行摸索不一,有撤销高层垃圾桶的,有举行实名制的,在实施初期都曾引起居民反感,但现在参与率都颇高。
样本一:撤掉每层楼垃圾桶
昨日,记者来到深圳翰岭院小区。翰岭院全是高层,共有17栋,从18到28层不等,这给翰林院垃圾分类的实施造成了不小的阻力。记者看到,这里每层的垃圾桶已经撤走,居民扔垃圾必须要亲自下楼。小区又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垃圾桶,每栋楼下摆放其他垃圾桶2个,共有投放点17个。每三栋摆放一组厨余垃圾桶,共有7个厨余垃圾投放点,投放时间为上午7时到9时和晚上19时到20时30分。
小区高层撤垃圾桶难,是目前大多数小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小区物业管理处坦言,在实施过程中,刚开始也受到较大的阻力。相关负责人说,首先选择其中五栋入户到每家每户进行撤销楼层桶的沟通,遇到业主反对或不理解。这时,管理处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沟通,直至业主理解。业主表示理解后,小区进行15天公示,最终得以撤销楼层桶。巩固了五栋垃圾分类成果之后,然后推广到了整个小区。在推广过程中,小区组织住宅区内环保人士成立志愿队,特别是小区内富有影响力的老人舞蹈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督促居民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
该负责人说,对积极参与分类的用户,小区每周张贴一次奖状进行公开表扬,并可获取洗衣粉、节能灯等日常用品。一些小物品的鼓励也带动居民的热情,也让垃圾分类能够顺利推行。
居民陈大妈说,以前家里只有一个垃圾桶,现在都要放两个了,一个专门放在厨房回收厨余垃圾。以前果皮就扔在客厅的垃圾桶里,现在要特意走入厨房扔,走来走去的确比较麻烦。自从楼层撤走垃圾桶后,每次扔垃圾都是要下楼,也的确辛苦。“居民都是这样做,只能顺从大众,不可能为我一家设个垃圾桶。”李先生说,上班时顺手拿下来就行,并非十分不便。这是一件好事,但居民的分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小区随机采访了8名居民,均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他们表示,撤销楼层垃圾桶是大势所趋,只能改变生活习惯进行顺从,目前只能简单地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据统计,对于垃圾分类,翰岭院小区居民知晓率达100%,参与率85%,准确率65%,减量率30.5%。
样本二:实名投放垃圾计量
随后,记者来到滨河新村,这里尝试将物联网手段与垃圾分类相结合。
据悉,小区包含30栋8层的楼房,共有88户,约3200人。楼层不设有垃圾桶,居民需自行将产生的垃圾投放至每个单元楼下安装的垃圾桶内。对这个垃圾桶,居民可以刷卡进行投放,每次投放会记录在电脑终端。
据开发该系统负责人邓先生介绍说,实名投放系统采用了物联网及人机互动,在小区内组建了内部通讯网络,并结合智能服务终端和数字厨余垃圾桶,做到居民实名制注册参与。每户居民都会发放一张小卡叫做“家园卡”,市民在投放垃圾之前,把卡在垃圾桶前一刷。
记者看到,居民黄大爷在投放厨余垃圾时,首先刷了一下“家园卡”。在智能服务终端,可以显示黄大爷这两个月的投放情况。上个月,黄大爷共投放85次,这个月已经投放5次。邓先生称,至今为止,大部分居民都能把厨余垃圾分类出来,进行集中投放。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小区垃圾产生量与投放情况,当有居民两个月的投放量有较大出入时,或者居民上个月参与分类,这个月不再参与,系统都会生成一个统计表。“我们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走访,让居民重新参与到其中。”
据悉,对积极参与的居民,小区会派发小礼品。半年的运行以来,居民知晓率达75%、参与率75%,准确率60%,减量率36.78%。
官员:烦民工程有待支持
分类出来的垃圾最终可能还是大杂烩处理,这是居民最为担心的问题。昨日,深圳市城管局带领市民参观福田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这里每天预处理23吨厨余垃圾,还有3个正在建设中。有官员称,政府每项措施都是从便民出发,只有垃圾分类是最“烦民”的,需要群众支持。
在振华西垃圾处理中心时,福田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区里一共有7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每天产生约27吨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安排7台专业收运车辆,每天定时定点去试点小区收厨余垃圾,把收回的垃圾经过分拣池分拣,然后通过自动传输设备到生物有机肥发酵机中进行有机处理,最后有机肥从出料口出来。
有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垃圾分类要改变市民的生活习惯,甚至引起市民反感,所以说是一项“烦民工程”。深圳可能会对不分类市民进行处罚,前提是绝大部分居民已经形成分类意识。目前,深圳垃圾分类还处于刚起步、宣传摸索阶段,有待市民理解支持和接受,离开罚还很远很远。
TAG:
本文为网络转载文章!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Tel:020-8829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