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子支付的技术演进
文/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徐达兴 术语: MMI — Manual Machine Interface MS — Mobile Station NFC —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WP — Single Wire Protocol UICC —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CC) 前言: 移动电子支付的概念已被热炒了好几年,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通常情况下,远程支付均采用在线支付模式,这与网上支付从技术层面讲没有本质的区别;而现场支付则有离线支付和在线支付两种模式。通常情况下,在线支付模式下,电子现金直接从后台帐户中扣减或增加;而离线支付模式下,电子现金往往储存在支付前端,在移动电子支付中,即储存在手机中,依实现技术的不同,分别储存在手机的:储值卡、SIM卡、以及安全模块等中。 RF技术使得离线电子支付很好地满足了诸如交通等快速通关需求的场合,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时,将RF技术整合到移动通信技术中,将更大地满足人们的便利性,并同时具备了在线支付的能力。本文讨论的是兼具备离线和在线支付的移动电子支付的技术演进路线。鉴于目前快速通关场合使用的RF技术大部门采用ISO/IEC 14443标准,使用13.56MHz频段,移动电子支付必须考虑到这个现状。 移动电子支付最初的实现方式为“手机银行”,这种方式通过WAP或短信方式与后台实现在线支付,基于基本安全的需要,通过WAP安全或STK菜单(利用SIM卡实现安全)实现,这种支付形式无法实现快速通关的即时场合,且因WAP或短信通道的不稳定性导致无法获得稳定的在线连接,另外安全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种种原因,未获得广泛使用。 为迎合市场对快速通关的需要,RF储值卡(通常为Mifare卡)方式出现了。这种方式仅将储值卡附加(粘贴)在手机的后面,使用储值卡进行小额消费满足快速消费的要求,与普通RF储值卡不同,这种储值卡可以与手机号进行绑定,迎合了电信运营商的部分需求,例如,可以在电信营业厅进行充值,这种充值可以是现金(与普通储值卡相同),也可以使用电信积分等方式进行充值。从技术层面讲,这种实现方式与普通储值卡没有任何不同。鉴于储值卡的安全已经受到质疑,且电信运营商的更多需求未得到满足而未得到有力推广。 基于移动电子支付的广阔前景,由各大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手机)以及SIM供应商共同成立了NFC论坛,并于2004年提交ISO/IEC 18092作为NFC的基础规范,这个规范明确了使用13.56MHz频段作为移动电子支付的频段,并在通讯速率106Kbps的情况下兼容了ISO/IEC 14443 Type A。该标准在Passive communication mode的基础上,增加了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以实现RF Reader的应用需求。 但是,该标准未更多地考虑电信运营商的需求,未将SIM卡纳入规范中,且其需要在手机上加载NFC模块导致现有手机无法支持,手机的更新换代需要时间,而至今为止规范的不稳定性将导致部署时间进一步推迟;除此之外,现有的交通快速通关有很多现实情况使用了ISO/IEC 14443 Type B,而该规范未能兼容之,将无法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 为解决与SIM卡的连接,以及符合现有的交通卡市场格局(ISO/IEC 14443 Type A/B),各种不同的实现技术展开了竞赛: 2.45GHz RF-SIM卡: 将2.45GHz RF技术集成到SIM卡中,RF天线可以直接封装在SIM卡中,2.45GHz的终端设备须另外建设(例如,地铁闸机、公交车载机等)。



TAG:
本文为网络转载文章!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Tel:020-8829 1800
上一篇: 基于智能卡的移动支付终端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 实现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因素是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