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国信用卡的四幕剧
不久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召开“2013互联网合作分享交流会”。这次会议的议题反映了银行业当前主要关切的问题。议题一是“移动支付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怎么玩”,议题二是“传统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互相渗透的未来发展之路”。这也正是信用卡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
中国发展信用卡面临十分特殊的形势,上一代实体信用卡还没有普及,下一代虚拟信用卡又呼啸而来,移动信用卡夹在中间,银行何去何从,处在十字路口选择关头。作者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解析这个问题。
第一幕:实体信用卡的发展
——从规模驱动到范围驱动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是1985年由中国银行在珠海发行。信用卡业务真正成规模发展,还是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的事情。我把这十年称为是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其中2009年,2011年分别是它的两个坎。2009年起,国有大行后来居上,五大行规模占比到六成以上;迫使股份制银行转向差异化经营。2011年,信用卡互联网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支付成为信用卡发展最主要驱动因素。我根据驱动因素的不同,把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分为前后两段。
信用卡最初进中国的时候,并不被人们看好。偌大一个中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出完备的体系,但信用卡却寥寥无几。这同美国形成鲜明反差。人们普遍认为喜欢储蓄的中国人,天生就不适合信用卡。2002年,花旗银行找到马蔚华,希望进行信用卡合作,主要看中的是招商行的发卡能力。谁能让信用卡在中国尽快形成规模,谁就是当时解决信用卡问题的关键。马蔚华在“一卡通”业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信用卡的拓荒之旅。
中信银行也是信用卡起步较早的银行,2003年年底正式发卡,就确立了“建立世界级信用卡中心”的战略目标。到2005年10月,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00万张;2006年12月,发卡三年实现盈亏平衡,是中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本投入实现盈利的信用卡中心。先行者的成功,带动了银行的信用卡热。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发卡量(含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已超过8750万张,发卡机构翻了两番。
这一时期信用卡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规模驱动。以招商行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一卡通”累计发卡5172万张,卡均存款为8670元人民币;信用卡累计发卡2885万张,居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入选哈佛大学MBA教学案例。
然而,要论规模驱动,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占有先行优势外,并无特别优势。 2009年以后,一当五大行醒来,开始发力信用卡。规模化的优势马上就转到了国有大行手中。从2009年到2011年,国有五大行累计发行信用卡达15497万张,比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531万张,几乎高了近一倍。象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到1000-1500万张,已不再显山露水。
形势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规模经济,逼向范围经济,纷纷转向差异化经营。2009年后,这些银行信用卡经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规模化经营,转向了精细化经营。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和创新寻求新长点,差异化的客户经营和创新型卡产品成为各家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信用卡行业从“发卡圈地”追求规模扩张的时期,步入了追求效益的“精耕细作”时期。
招行在2009年、中信在2010年相继提出“二次转型”的战略目标,提出要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要模式,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内部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式管理转变。
这就是我国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前夕的总体形势和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是在补工业化的课。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信息革命又迎面而来。互联网的冲击,打乱了信用卡按部就班的发展,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TAG:
本文为网络转载文章!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Tel:020-8829 1800